【每日箴言】
经言其理,史记其事。儒生之学,先在穷经。既入官,则以制事为重。凡意计不到之处,剖大疑、决大狱,史无不备,不必刻舟求剑,自可触类引申。公事稍暇,当涉猎诸史,以广识议。
——清•汪祖辉《学治臆说》
【深意浅说】
意思是,儒生主要是研读儒家经典,当了官之后,就要具体办理政务,但还是应该努力学习历史,开拓视野,增加知识。他认为历史中有非常多的案例,无所不备,触类旁通。
元朝张养浩的《牧民忠告》要求入仕官员要在经史之余,学习典章制度之类,防止被俗吏欺瞒忽悠。而清朝的汪祖辉强调要读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比起张养浩来,我觉得汪祖辉的要求反而有所降低。张养浩要求在经史之外,再读点典章制度方面的实用书籍,而汪祖辉则退一步,要求在儒家经典之外,学习一些历史。这当然反映了清朝与元朝的不同学习背景。
唐宋时期,科举考试不仅仅考经,还会涉及史,元朝长期不举行科举考试,宋朝遗留下来的阅读历史的传统可能还在,所以张养浩说阅读经史之外,再涉猎一些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而到了明清,科举考试完全局限于四书五经,不再考察历史。四书五经是从古代儒家十三经中抽取出来的,相对于十三经已经是大大缩水。当时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读书人的知识范围,比起以前更为狭窄,往往就是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的一些句子,按照八股文的格式要求,写好八股文即可。这些入仕者,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对于当官首先面临的司法断案、征收赋税之类,可谓一窍不通。对于历史上有关的经验教训,当然也是两眼一抹黑。让这些人当上县令审理案件、收缴赋税,实在是不可想象。
科举考试造成“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改变这种状况,当然要靠实践历练。一些官员进入官场后,通过征粮征税办案审案,了解民情民意,逐渐掌握实际情况,学习到实际技能。秦朝就实行以吏为师,即官员以经验丰富的吏卒为老师,向他们学习治理经验和技能。这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也是人们常说的边干边学,干中学。但如果要更好地熟悉工作,则更应该学习有关典章制度、律令条例、赋役政策等等。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正反的经验教训。所以,向历史学习也是不错的选择。中国尤其重视历史记载,历朝历代历史资料非常丰富。历史上的治理经验得失,都会有相应的记录。尤其一些个人传记,绘声绘色地记录形形色色官员的得失成败。认真阅读历史,从中汲取治理经验和教训,也不失为非常重要的提高治理能力的渠道。
但历史学习还是有些不足。中国古代汗牛充栋的历史记载中,政治事件之类记载较多,确实能够提高人们的眼界识见,但涉及具体知识技能的诸如律令、会计、赋税等专业知识,在正史中往往相当分散,很少有集中的记载。通过历史学习治理技能,大概有些费劲。但如果不学习掌握这些知识,能当好一个合格的地方官吗?能不被熟练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胥吏所蒙蔽愚弄吗?所以,官员恐怕还得想办法提高对专业知识的专门学习。
(梁发芾)
【人间草木】
名称:川赤芍
分布:陇南、天水、甘南、陇东、兰州、武威、定西、临夏
简介:川赤芍,多年生草本,我国特有的著名观赏花卉和药用植物。花期5-6月,果期7月。花大美丽,色彩鲜艳,能美化、净化环境,常植于街道、花园、庭院等处作观赏花卉。川赤芍具有抗旱、抗寒、抗病和耐瘠薄等优良特性,是芍药育种和遗传改良极为宝贵的种质资源。其根药用,称“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等功效。
花语: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有所钟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