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今湖南省湘阴县)人。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军机大臣、两江总督等职。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晚清重臣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一生经历了鸦片战争、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抗击法寇等重要历史事件。他坚决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推动工业发展,重视经济民生,传承优秀文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左宗棠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积极倡导和开展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他致力于兴办军事工业,设立福州船政局、西安机器局(后改兰州机器局),研究自造船只和新式枪炮。他推动民用企业发展,兴办兰州织呢局、乌鲁木齐铁厂,尝试使用机器治理泾河、勘探开采矿藏。左宗棠不仅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的根基,而且开拓和发展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左宗棠心系民生,在西北,他治理泾河,建造灌溉工程;在北京,治理永定河;在两江,修复范公堤抵御海潮,修建圩坝工程平息江宁、镇江水患。在陕甘总督任上,左宗棠禁止种植罂粟,劝谕百姓改种棉花,并教授他们纺织技术,改善百姓生活,解决了贫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在收复新疆时,他看到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便动员军民遍栽杨柳,计有26万株,人称“左公柳”。几年之后,当地生态明显改善,千里陇原,柳絮娜娜,留下了“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的佳话。
左宗棠先后办起福州正谊堂书局、汉口崇文书局、西安关中书局、新疆迪化书局、西宁尊经书局,还有随军“流动刻书局”。在西北广建义校、义塾,修缮、新建书院。培养轮船制造、驾驶等专业化人才。刻印发行各类图书,抢救战乱中的文化典籍。
从任湖南巡抚幕僚起,左宗棠襄助曾国藩创建湘军,继而独建楚军,他坚守“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的信念,戎马半生,转战大半个中国,立下赫赫战功。
西北形势岌岌可危时,左宗棠以垂暮之年挺身而出。那时,国库空虚,粮饷奇缺,没有精兵良将,且装备落后,左宗棠因难而上,他在家书中写道:“西事无可恃之人,我断无推御之理,不得不一力承当”。为了收回伊犁,他冒着盛夏酷热载棺入疆,誓与沙俄决一死战。征战西北的14年中,艰苦的生活和恶劣的环境,让他患上各种疾病。他的夫人、长子、长媳、两个女儿、二哥、侄子等7位亲人先后病逝,但他从未告假回家。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左宗棠说明不告假探家的原因是“恐误国事”。
左宗棠一生清正廉洁。他“廉不言贫,勤不言劳”,逝世时“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他为赈灾救助、扶贫公益等事业,捐出了几乎全部俸禄。
左宗棠身居高位20余年,经手军饷千万,可他不贪不占,连按惯例享受的补贴也一概不受。在68岁那年,左宗棠写信给儿子说,“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教育儿子要俭朴,及早立志向谋生计,自食其力。
在湖南湘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这副对联曾是左宗棠家训,悬于左氏家塾。他还曾给子侄写下一联:“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这副对联,蕴含了左宗棠谨慎交友、勤奋耕读、安于寒素、力克浮华的家教思想。左宗棠力倡“耕读为本,自立自强”,要求子孙艰苦奋斗、自食其力,以实学实行造福大众。他教育子孙要清白廉洁,“一芥不取,一尘不染”;要不惧难忧,“欲其成人,总要从寒苦艰难中做起”;要胸怀天下,有大无畏的担当精神,“任人所不能任,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
公元1885年,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74岁。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左宗棠一生清廉为民、忠贞爱国,于收复边疆、整饬吏治以及洋务运动等多方面有突出贡献,成为晚清中兴名臣。他的报国之志、为民之情以及律己之心,今天依然给人以启迪。
(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