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澍,字雨民,清代阶州(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人,藏书家、金石学家。历任浙江永康知县、长兴知县、江西饶州知府、南安知府等职。
清代甘肃人才辈出,有不少学术大家声名远播。这其中有两人并称陇上“二澍”,他们分别是武威的张澍和陇南武都的邢澍,今天来说说刑澍。
邢澍家住武都城内竹集巷,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一家人靠母亲给别人缝补衣服勉强维生。虽然生活困苦,但邢澍刻苦努力,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他小小年纪就博览群书,才气过人。即将赴西安考试,家里却拿不出盘缠,多亏一位绅商好心出手相助,邢澍才得以成行,并成功中举。
次年,邢澍参加京城会试,也没有路费。恰好当地的计吏要去京城汇报财税收支,计吏爱才,便带邢澍进京,一路供给食宿。到了京城,邢澍却在会试中失利。路途迢迢,往返不易。落榜后的邢澍索性留在京师,半工半读,等待3年后的会试。但让邢澍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竟连考不中。不过,在京期间,邢澍幸运地结识了满族诗人和亮。他们志趣相投,关系日益密切,后来邢澍还担任和家私塾教师。和亮家藏书万卷,出入多鸿儒名士,这给邢澍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旅居京城10年,邢澍术业精进,脱胎换骨。公元1790年,乾隆朝举行万寿恩科,邢澍进士及第,由此开启了仕途。
不久,邢澍被派往浙江永康县任知县。这一年,他32岁,风华正茂。到任永康县后,邢澍全身心投入到地方治理中。他施展铁腕,严厉打击作奸犯科之徒。短短一年,永康县就几于道不拾遗。3年任满后,因政绩突出,邢澍调任会稽。任职会稽期间,他政绩斐然,深受民众爱戴,以致“民思慈保,士念名师”。
公元1796年,邢澍再接调令,出任浙江长兴县知县,此后在此地任职达10年之久。出生贫寒、求学不易的早年经历,使得邢澍深知学子读书之苦。为劝学兴学,教化民风,他修建箬溪书院,又名同善堂。同时,开设医局和药局,方便百姓寻医问药和官府防瘟抗疫。
太湖沿岸素为鱼米之乡,长兴北接太湖,人杰地灵。但嘉庆朝以来河防涣散,官堤失修,以致百姓饱受水患。邢澍实地勘察,疏浚河道,筑坝导流。他捐出自己的俸禄,先后重建两座桥梁,当地老百姓亲切地将桥命名为“平政桥”与“丰乐桥”。邢澍还组建消防队,招募训练精壮,充为火兵。在邢澍的苦心经略下,长兴政通人和,百废俱举。
邢澍为官清正,被人们称为邢青天。初到长兴时,县衙曾抓到一个自称是阶州人的盗贼。差役说:“咱们的县令也是阶州人啊!”将盗贼收押后,向刑澍如实禀告了此事。次日升堂,盗贼见到刑澍便急忙说:“我冤枉,我是阶州人,特来找您,没想到刚到这儿就被抓了。”刑澍立即命人松绑,还让小偷落座。众人惊讶不已。只见刑澍不慌不忙地问:“你既然是阶州人,那阶州有个呱嗒嗒,你知不知道?”盗贼将“呱嗒嗒”误解为金银碰撞的声音,以为刑澍在向他索贿,便赶忙说一路过来,银钱已经花光。怎知刑澍怒斥道:“呱嗒嗒是我家乡话快跑的意思,大胆毛贼,你所犯何罪,还不如实招来!”盗贼这才招供,刑澍也由此名声大振。
邢澍在长兴县任期满后,被调往江西省饶州府任知府,不久又调往南安府任知府,后来因病辞职到秀水(浙江嘉兴)休养。邢澍一生博学,藏书甚丰。他告老还乡时,身无长物,只有40多箱藏书和他的著述。他的好友洪北江写道:“君驮万卷归秦阶,可作陇右藏书家。”因行旅之艰,邢澍沿途将部分书籍赠予朋友,及到阶州,仅存20余箱。他的藏书,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珍本善本不少,其中关陇文献、地方史志、乡贤要籍、金石、天文、舆地著作尤为丰富,晚年依然笔耕不辍。
公元1823年,邢澍病逝于阶州,享年65岁。
◼ 出身陇原,漂泊京畿,宦游江南,归隐故园,无论是从政还是为学,邢澍都贡献卓著,堪称楷模。
(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