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字晋卿,清代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今福建省安溪县)人。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
清代名臣李光地为官48年,经历过康熙朝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如三藩之乱、朝廷党争、京城水患……但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在年过花甲时荣登相位。
李光地聪颖好学,在程朱理学濡染下,从小就树立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和忠君报国的理念。公元1670年,李光地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常馆庶吉士。两年后,康熙皇帝诏诸翰林各献所学,李光地进献了《河洛图说》,随后又在庶吉士散馆考中获第一,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
公元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举兵造反,郑经占据福建泉州,他们招安李光地,被坚决拒绝。李光地书写密折,暗中送往京城呈给皇帝。康熙帝被他的忠诚感动,命兵部录其为领兵大臣。
公元1678年,同安蔡寅部起义军围攻安溪。在家乡治丧的李光地招募百余乡间勇士固守,断绝了敌方的粮道,安溪得以解围。不久,郑经派遣将领刘国轩攻陷海澄、漳平、同安、惠安等县,进逼泉州,切断了清军的南北援助。李光地求援不成,便带兵从漳平、安谿小道潜入,与叔父李日煌和弟弟李光垤、李光垠合作,击破了刘国轩的部队。李光地因功升为翰林学士,后官至永州总兵。公元1680年,李光地被召返京,任内阁学士。他推举施琅担任平台将领,得以顺利收复台湾。
治理“三河”(子牙河、漳河、永定河)是李光地一生中的重要功绩。公元1698年,李光地出任直隶巡抚。当时,漳河和子牙河屡屡泛滥,李光地奉命修治。他深入治河现场探查原因,进而采用堵口浚闸等措施加以治理。从此以后,漳河和子牙河流域的百姓免遭水患。紧接着,李光地又上疏请开诸州县水田,引水灌溉。
后来,永定河出现严重水患,李光地奉诏修治,他动员民众,仅用40天就筑堤开河200余里。工程竣工后,李光地引河水灌溉沿河两岸大量林地,自此旱涝无忧,冬春小麦皆获丰收。康熙皇帝曾亲临永定河巡视,不禁感慨:朕用一清正抚臣,便岁丰民乐。除了手书“夙志澄清”匾额鼓励外,还解下御衣御冠赐于李光地。
李光地学识渊博,除理学外,他在易学、音韵学、音乐理论、历算学等方面都做出重要贡献。他治学严谨,一生著作丰富,达40多种。如此博学的他,也获得了康熙的青睐,很多学问方面的事情,康熙都喜欢和李光地共同研究,久而久之,康熙与李光地“情虽君臣,义同朋友”。
李光地为官清正廉洁,公忠体国,业绩昭彰。致仕退守后,重视子孙教育,热心家乡文教事业及慈善公益,留下湖头李氏一门好家风。李光地深知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家风家教密不可分。他在《家训•谕儿》中,劝诫后代读书不能局限于看,应多动手写才能铭记于心。训诫子孙千万不能骄纵傲慢,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要收敛约束、和顺谦卑,这样才算不辱先辈。
李光地在家乡广设义学,让更多贫困人家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在安溪文庙,至今保存着一方《皇清重修学宫碑记》,记述了安溪知县在李光地等人的倡议下,发扬儒家礼乐文化传统,发动社会贤达倡修文庙的事迹。在李光地的推动下,安溪一时处处书声琅琅,学风大盛。
在订立村规民约方面,李光地制定了《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明确指出盗窃、奸淫、赌博、私宰耕牛和放火焚山等,都是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安定的大事,告诫乡人不能触犯,违者送到官府按律严办。李光地以“公约”的形式遏制不良社会风气,不仅对族人是一种约束,对当地安定的社会秩序也是一种促进。
公元1718年,李光地去世。康熙皇帝赐金千两,谥号“文贞”,加赠太子太傅。他在为李光地撰写的《谕祭文》中赞其“谋猷练达,经术通明”。
◼ 李光地一生清廉为官,勤政爱民,在遇临大事时,勇敢果断,坚毅不拔。后来,雍正皇帝褒赞他为“一代之完人”。
(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