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横浦集》。历任镇东军签判、著作佐郎、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等职。
受家学传统影响,张九成从小非常刻苦,6岁启蒙,8岁就能默诵六经,通晓主旨。少而聪颖大气,如果没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或许只会成为“伤仲永”般的昙花一现。幸好张九成用坚定与刻苦,在学思践悟中终有所得。
张九成游学京城时,有权贵看重他的才学,托人送钱给他说:“如果愿意和我交往,我就推荐你去馆阁任职。”张九成一笑拒之。公元1132年,朝廷策试进士,张九成直言不讳,针砭时弊,认为应“去谗节欲,远佞防奸”。被选为考试第一,宋高宗亲定他为状元。
张九成在担任镇东军签判之时,曾在衙门的墙上写下一行大字:“此身苟一日之闲,百姓罹无涯之苦。”意思是,如果官员贪图一天的清闲,就可能造成百姓无尽的痛苦。他用这个方法,提醒自己与下属,必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一点都不能马虎懈怠。
当地有百姓私贩食盐,提刑张宗臣打算逮捕数十人。张九成认为百姓罪不至此,希望按照实情减轻处罚。张宗臣却说这是宰相批复查办的,张九成极力反对,说皇上屡次颁布“恤刑之诏”,指责张宗臣不但不遵从朝廷诏令,反而遵照宰相的意思。惹得张宗臣大怒,将百姓逮捕入狱。
想到百姓经历战争的苦难,却仍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张九成心灰意冷,投檄归乡。他重整学业,授徒讲学,从学者日众,其声誉越来越高,对当地的风气影响很大。
张九成的才学引起左相赵鼎的重视,向朝廷举荐。张九成被重新起用,担任太常博士一职,后改任著作佐郎,迁著作郎。他向宋高宗建言恤刑,得到采纳,担任浙东提刑,后擢为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兼权刑部侍郎。任职期间,张九成秉公执法,平反冤案,受到朝廷封赏淡然推辞,不追名逐利。
公元1138年,正逢金人议和,左相赵鼎因主战被罢免。秦桧欲拉拢张九成,张九成不为所动,仍向高宗进言:“敌情多诈,不可不察。”因此遭到秦桧忌恨,将其谪贬邵州。张九成明知此次谪贬是秦桧有意为之,但他并不贪恋权位,既到一地,就履行一地之官的职责。只要是真正地为民办事,于他而言,官位高低并不重要。
在邵州,张九成发现仓库空虚,百姓赋税苛重。下属请他督促征收酒谁、苗绢,张九成说:“纵未能惠民,其敢困民耶。”他安抚百姓,一系列举措颇得民心,岁赋反而很快收齐。
张九成的政绩遭到中丞何铸的厌恶,说他“矫伪欺俗,倾附赵鼎”,再次落职。父亲去世,张九成守孝期满后,又遭秦桧弹劾,远贬至南安军(今江西大余)长达14年之久。
在南安军的14年间,虽生活粗陋,却远离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张九成潜志韬晦,研究经史学问。《尚书详说》《孟子解》《论语解》等著作均成于此时,他的大部分诗作也基本在这段时间所作。每天黎明时分,他立于窗下读书。多年他离开后,人们发现,他常常站立的窗下石头上,双脚的印迹都隐约可见。他自号“横浦居士”,又称“无垢居士”,他对经学的独创见解,后形成“横浦学派”。
公元1155年,秦桧死,张九成被重新起用为温州知州,不久病故。后追赠太师,封崇国公,谥号“文忠”。
◼ 张九成是一个学者,一个践行儒家宗旨而独具个人魅力的官员。他爱憎分明,不屈权贵,廉洁正直,宁折不弯,直言敢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硬汉”。
(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