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恕,字道原,北宋筠州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市)人,史学家,历任巨鹿主簿、和川县令、著作佐郎、南康军监酒务、秘书丞等职,参与编纂《资治通鉴》。
刘恕从小就十分聪慧,悟性极高,读书过目成诵。据说他4岁时,家中来客人,说到孔子没有兄弟,刘恕当即引用《论语》回答:“以其兄之子妻之。”一语震惊四座。13岁时,刘恕想应试制科,向别人借了《汉书》《唐书》,只用了一个月就全部看完归还。有一次,刘恕拜谒宰相晏殊,他问的问题竟让晏殊无言以对。
18岁时,刘恕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司马光为贡院主管审核阅卷的官员。考试有二十个题目,刘恕以《春秋》《礼记》作答,先列述注文,再列举先儒的不同看法,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刘恕从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进士及第,也因此受到司马光的认可和赏识。
十多年后,司马光受命编写《资治通鉴》,皇帝让他自己挑选助手。司马光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恕。著书过程中,凡是遇到史实繁杂难定是非时,都由刘恕一一考证甄别,在此基础上,他还会做出独特的分析。刘恕坚持修《资治通鉴》,甚至患上中风后,只要病情稍有好转,就会继续写书。后来,母亲去世,他抱病守孝,也没有停止修书。
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会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为了求取书籍,即使奔波数百里也毫不在意,一拿到书他便一边读一边抄录,废寝忘食。
刘恕得知亳州知州宋次道家中有很多藏书,便专门绕道前去借阅。他每次来,宋次道都准备好饭食,刘恕却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让人将饭食全部撤去,独自一人待在屋里,夜以继日地诵读、抄写。直到十多天后,他将藏书全部看完才离去。
刘恕任巨鹿主簿时,在河北任职的陈升之请他来府上讲解《春秋》,晏殊亲自带领属下官员去听。不久,刘恕迁任晋州和川县令,他为官严格执行法令,严格要求部属,关爱孤寡老人,严厉打击当地豪强恶霸,其他官吏都自愧不如。刘恕为人很重情义,答应办的事一定马上去办。有一次,郡守犯罪,他的下属官吏都被牵连入狱。只有刘恕不怕被连累,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照顾他们的家人,还当面指出转运使断案援用法律条文不当,有诬陷之嫌。
刘恕家境清贫,平时连可口的饭菜都没有,但他却不随便收取他人分毫财物。有一次,刘恕从洛阳回家,正赶上冬天。师生相见,看他穿着单衣,恩师司马光就送给他一件旧棉衣。刘恕推辞不过,勉强接受后离去,等行至半路上的颍州时,他就将棉衣托人送还给了恩师。刘恕常说:“人活在世上,就像客人住旅馆,离开旅馆时不能带走旅馆的任何物品,岂能接受别人的馈赠就随意带走?”
公元1078年,刘恕病重,他感觉自己不能完成工作,就把所有的资料整理好,寄到书局。不久去世,年仅47岁。
◼ 刘恕正直清俭,一毫也不妄取于人,与“不持一砚归”的包拯同以廉吏著称。
(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