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任华州判官、起居舍人、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职。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年幼的他遇事冷静,沉着机敏,被传为美谈。为官后,他“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历经19年,精心编纂的《资治通鉴》,更为后世敬仰。
司马光生于宋真宗末年,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于宋哲宗元祐元年去世,死后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赐碑“忠清粹德”,堪称人臣典范。
司马光刚正不阿,将国事看得比生命还要重。他敢于直谏,不怕触犯皇帝,更不怕触犯朝中权贵,因此先后六次被免官,但又六次被起用。
宋仁宗时,司马光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任职5年期间,前后向上奏疏170余份,对一些重大事件一奏再奏。其中包括关系国家兴亡的君道、官吏、军队的“三言”,以及“保业、昔时、远谋、谨微、务实”的为官“五规”。
仁宗驾崩后,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颁赐群臣,司马光也获得近千缗。他带领同僚上奏,说:“国家内忧外患,困窘贫乏,不应这样大肆赏赐。”朝廷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于是司马光把赏赐自己的钱作为谏院的公费。
暮年时,司马光做了宋哲宗8个月的宰相,这期间,他“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朋友见他体弱多病,劝他注意休息,但司马光却说“生死都是命里注定的”,工作更加勤勉。到后来,司马光病情更重,甚至失去知觉,嘴里还不停念叨着有关朝廷和国家的事。
司马光关心百姓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几乎贯穿所有奏章中。
公元1064年,司马光上奏《乞罢陕西义勇札子》,请求取消征召“义勇”军,认为这不但使百姓骨肉分离、农事荒废,而且一味拉夫凑数组建的军队,并无战斗力。朝廷最终没有采纳,司马光便连上五状,请求降黜。
公元1069年,宋神宗重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司马光极力反对新法的一些政治主张。比如推行的“青苗法”,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此后,他始终主张废除新法,一再呼吁不要给贫苦百姓加重负担。直至他去世前一年,朝廷终于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
司马光一生光明磊落。有一次,他为补贴家用要卖掉家中的一匹马。这马毛色纯正,高大有力,性情温顺,但是每到夏天会患肺病。司马光嘱咐管家,卖马时要将马有肺病这件事告诉买家。管家说:“肺病看不出来,为什么要主动告诉买家呢?”司马光严肃回答:“一匹马卖多少钱是小事,但是不守诚信,坏了做人的声誉是大事。”不仅在生活中,在朝堂上,司马光也是如此,即便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也都是正面辩论。私底下,两人相互敬重,从不诋毁对方。
司马光清廉俭朴,妻子去世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他把自己的一块薄田典当出去,筹钱置棺理丧。而他自己去世时,“床箦萧然,惟枕间有役书一卷”。除此,就没有任何个人的财产了。
《宋史》上说司马光一生孝友忠信,恭俭正直,日常起居都有法度,行为都合乎礼节,从小到老一生中从来没有说过狂妄的话。他的人品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司马光在家书《训俭示康》中谆谆告诫儿子司马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说,自己一生穿衣只要能够御寒即可,饮食只要能够吃饱就行,别无他求。他写道:“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他认为,俭朴是美德的基础,有德者必然是俭朴之人。人如果俭朴,就会减少欲望。对于百姓,如果能做到俭朴,就能够平安过日子,远离灾祸,否则就有可能为了获得超出其能力的物质享受而铤而走险。对于做官的人,如果能做到俭朴,就可以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能够走正道,维护正义,否则就会因为贪图荣华富贵招致灾祸。
◼ 司马光一生光明磊落、清正廉洁,提倡俭朴、反对奢侈,其人格魅力,为他赢得巨大声望,为后人作出了表率。
(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