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北宋仁宗、英宗时两朝为官,历任扬子县尉、湖州知州、两浙转运使、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观文殿学士等职。
胡宿出身寒门,但他的家风非常严谨。他的祖父祖母很注重孙辈的教育问题, 因而胡宿在幼年时期就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胡宿的母亲李氏贤良淑德,严格教育子女。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胡宿养成了正直清俭、恭谨有礼的品格,由一介布衣位居枢密副使要职。
胡宿为官处事严谨,从不妄下言论,一旦决定的事就不会半途而废。内臣杨怀敏因罪被贬和州都监,他四处疏通关系,得以被朝廷召还,官复原职。那时,胡宿在朝中任知制诰,他退回了皇帝召还杨怀敏的谕旨,拒不起草诏令,对皇帝说:“杨怀敏所犯之罪,没有深究被处死已是万幸,怎能让他继续在朝为官?”皇帝听后不再召杨怀敏回朝。
胡宿胸怀大局,高瞻远瞩,对朝廷礼法典仪、战略军事、选人用人都提出过很多有益的建议。尤其在科举方面,当时有人提出将四年一次的科举改为两年一次,这样既可以让每次参加科举的人数减少,也能让因病或者服丧的士子有更多的考试机会。但胡宿却认为这样频繁考试,会让士子把时间浪费在往返考试的途中,而没有时间学习,应该改为三年一次。胡宿的意见没有得到及时采纳,改为两年一科举后不久,士子们都觉得很不方便,朝廷才采纳了三年之制。
胡宿在地方任职时,也做了许多惠民利民的实事。他担任扬子县尉时,县里发生大水灾,成批百姓被淹。县令无能,漠视百姓死活,胡宿就带领公私船只抢险救灾,救活了数千人。
胡宿任宣州通判时,有一个杀人的囚犯将被处死。胡宿怀疑判决有误,便重新审讯。囚犯害怕再次遭受酷刑而不敢申辩。胡宿让周围的人退开,非常和蔼地询问,很长时间后,囚犯才说:“我早晨将要去田里劳动,县吏把我绑到这里,我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胡宿拿来全部案卷,仔细审阅,原来是一个妇女与奸夫合谋共同杀害了她的丈夫,却捉住这个农民来当替死鬼。最终为疑犯平反昭雪,将真凶绳之以法。
任湖州知州时,胡宿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又为防治水患,修筑石塘百里,百姓称此塘为“胡公塘”。直到晚年任杭州知州时,他仍事必躬亲,有人劝他,胡宿说:“事关百姓,不能大意。”
公元1067年,胡宿病逝,享年72岁。他著有文集40卷,朝廷追赠太子太傅之职,谥号“文恭” 。
◼ 胡宿宽厚待人,正直处事,刚正廉明,断案公正,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