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修古,字述之,北宋建州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人,历任秘书丞、饶州通判,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
曹修古于公元1008年考中进士。从政为官后,十分重视礼仪规矩,竭力维护典章制度。作为辅佐皇帝、监督朝廷官吏的监察御史,他更是严格履职,对违规违法行为零容忍,上书弹劾从不怕得罪人。
那时,朝廷已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宋朝用金钱换来和平,渐渐地放松军队武装,忘记了居安思危。曹修古对这种苟安求和的做法深感忧虑,寝食不安。他认真地研究了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做法,总结出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宋仁宗继位后,他向仁宗提出了“行法令、审政事、惜财力、辨忠邪”的四项大政措施。
当时朝廷有许多官员,年过八十还未退休。曹修古认为既然年老体衰,对官事无补,应该让他们退离。具体办法是文武百官年龄到70岁的,可以上表自动请求调职或辞职,不论名将功臣都应该这样。宋仁宗觉得这是利国利民之举,于是批准并下诏定为制度。
晏殊担任枢密副使,位高权重,且性情刚直。朝廷上下,无人不敬他三分。有一次,晏殊跟随皇帝驾临玉清昭应宫,随从拿着笏板来晚了,晏殊一怒之下,用笏板打这名随从,把牙齿都打断了。曹修古知道后,不顾情面,立即向皇帝奏告:“晏殊身为辅弼大臣,一言一行都将成为百官效法的榜样。然而他却愤怒急躁,用笏打人,失去大臣体统,请依典籍处罚,维护公议。”皇帝开始还犹豫不决,在曹修古的一再谏言下,只好按律将晏殊贬为宣州知府。
宋真宗时,相信天书符瑞之说,大行封禅之礼。之后,又借天书再降改定“天贶节”,在寿丘建造景德宫、太极观,在京城建造玉清昭应宫,劳民伤财。到了仁宗时,也崇尚修建塔庙金阁,宫中还兴起用翡翠作为服饰和玩物,皇帝曾专门下诏去越南采购。曹修古极力反对这种奢靡之风,上书力谏阻止。
不畏强权诤言直谏,不计个人得失,是曹修古一生的为政本色。天圣年间,他调任殿中侍御史。这期间,章太后涉预朝政,秉权处事。太后的侄子刘崇德从相州调回时,在途中死亡,太后对刘崇德家族连同僮仆等80多人都安排了官位。对这种乱纲悖纪的做法,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曹修古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和杨偕等一起上奏章、写论文,不仅大胆指出太后的错误,还义正词严地要求太后交还政权。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太后大怒,曹修古因此被降职为工部员外郎,未赴任,又改兴化知军。后虽然遇赦复官,但还未及回到京都,他便病死在兴化军中。
章太后去世后,公元1033年,仁宗感念曹修古为官忠直,赠授右谏议大夫,赠钱20万安置他的家属。
◼ 曹修古生活俭约,洁身自爱,直言敢谏,淡泊名利,从不贪图一分一厘,品德濡染子孙,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道德风范。
(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