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字孝先,宋朝青州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人,历任秘书省著作郎、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
王曾年幼时,父母就去世了,由叔父王宗元抚养长大。王曾从小就有大志向,说“平生志不在温饱”,学习刻苦认真,文才出众。长大后,王曾参加科举,以优异成绩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
王曾高中状元却不骄不躁,写信告诉叔父这个消息,在信中感谢叔父的教诲。王曾荣归故里,家乡府官听说他要回家,早早让百姓敲锣打鼓到城外迎接。王曾得知后,立刻换了便服,骑上毛驴,从别的门进了城,之后来到府衙。府官惊讶地说:“守门官还没来报告,您怎么就到了?”王曾回答:“我侥幸得了状元,怎么敢惊动您和父老乡亲来欢迎?所以,我改换姓名,瞒过欢迎的人群和守门官直接来拜见您。”府官不由称赞:“您称得上真正的状元公!”
王曾为官敢于直谏。曾经有一段时间,各地频频上奏有祥瑞出现,宋真宗向王曾谈及此事,王曾劝真宗不要骄傲自满。公元1029年,王曾已官拜宰相,适逢玉清昭应宫失火,太后要重新修葺。大臣都知此事不妥,但无人敢反对。王曾却甘冒风险,大胆直谏,列举了五大重修宫殿的坏处,说现在宫殿已经很多了,没有必要再劳民伤财重建。结果,得罪了太后,丢掉了相位。
王曾十分重视选拔人才,曾力荐范仲淹、包拯等人,并委以重任,但王曾从不让知道是自己举荐的。范仲淹不明白王曾为何如此,便去问他。王曾回答:“作为执政大臣,把恩赏全揽到自己身上,那怨恨归谁呢?”
王曾十分痛恨投机钻营之人,凡事公事公办。有一次,有人向王曾推荐张师德,说他很有才能,可做知制诰。王曾说:“我不认识他,不敢妄下结论。”推荐者让张师德去拜见王曾,张师德再三推辞不过,只好带着礼物前去,但王曾拒而不见。后来,中书省商议张师德任职之事,王曾提出反对意见,说张师德虽有才华,但却有送礼行贿的行为。结果,又考验了一年,王曾才任命张师德为知制诰。
王曾一生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他以身作则,勤俭节约,也严格要求家人,不准他们穿华贵的衣服。他时刻提醒:“吾家素风,一至如此。”但王曾对百姓从不吝啬,有一年山东大旱,蝗灾并发,粮食极缺,他拿出积攒多年的数千斛粮食救济灾民。
◼ 王曾发现人才就向朝廷推荐,不管原来地位高低,不图报恩,他立才为公的高尚品行令人钦佩。
(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