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省威县)人,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五朝为官,两朝为相。
范质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但他自幼聪明好学,9岁就能赋诗作文,13岁研读五经,14岁就当老师收学生了。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范质考中进士,担任忠武军节度使推官,后升任封邱令。后晋天福中期,他向宰相桑维翰进献文章,因为文才出众,深得器重。桑维翰推荐他做监察御史。一年后,范质被任翰林学士,升任比部郎中、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书。
公元944年,契丹伐晋,皇帝石重贵打算派刘知远等15位将领出兵应战,需要诸位学士起草诏令。当时天色已晚,宫城关闭,只有范质一人在宫中值班。范质提醒皇帝,现在召学士入宫可能会泄露机密。皇帝便让范质一人起草诏书。很快,诏书就送到皇帝面前,文辞事理都准确妥当,皇帝大加赞赏。
后来,郭威自邺城起兵,攻进京城。范质为躲避战乱藏了起来,郭威派人四处查访,终于找到了他。当时正值大雪,天气寒冷,见到他后,郭威马上脱下自己的袍子给他披上,并请他起草太后诏书。范质仓促撰写而成,郭威看后很满意,于是封范质为兵部侍郎,兼集贤殿大学士。后又兼枢密院事,升任右仆射。后周国家律令繁冗且不健全,致使官吏趁机舞弊。范质上书皇帝,建议重新修订,于是皇帝特令他详细制定刑律,这就是《刑统》。
宋初,范质官至侍中。公元963年,宋太祖赵匡胤要行祭天大礼,让范质担任大礼使,负责祭祀程序仪式。范质与溥使张昭、仪仗使刘温臾讨论旧典,拟定《南郊行礼图》进献皇上,太祖非常赞赏。至此,宋朝礼仪制度逐渐完备。范质因此被封鲁国公。第二年,范质以年老有病,上书要求退隐,皇帝于是让他做了太子太傅。不久,范质因病去世。
临终前,范质告诫儿子不要请封谥号,不要刻碑立传。宋太祖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之罢朝三日,隆重哀悼。
范质一生力学强记,博览群书。他刚入朝为臣时,成天手握书卷仔细研读。有人劝他不必如此辛苦,范质回答:“如果不学习,那么用什么本事来履职尽责呢?”太师中书令听说后感叹:“真是识大体的人啊,我不如他。”
范质为人耿直廉洁,常常当面指出别人的过错,从不接受馈赠。所得俸禄赏赐,大多送给老弱孤寡。有一次,范质生病,皇帝前去探望。范质请皇帝用茶,茶具是粗瓷杯盏。皇帝想,他是一品官员,岂会如此穷酸?之后几次去相府,发现范质睡的是硬板床,铺的是旧棉被,就派人送去雕花床、鸭绒被和精美的茶具。但范质仍睡硬板床,用粗瓷杯盏。
皇帝不解,便问他:“爱卿你身为宰相,何必待自己如此苛刻?”范质回答:“陛下给我那么多俸禄,岂会置办不起好家具?只是为臣倘若摆设豪华,过分奢侈,大小官吏便会效仿。岂不带坏了朝野风气,成了千古罪人?”赵匡胤听了,连声称赞范质戒奢以俭的道德操守为一代风范。
范质家中食无珍味,临终家无余资。自五代以来形成的宰相不断从地方索取好处的不正之风,到范质为相时被摒除。范质一生还撰有文集30卷,又著梁至周五代通录65卷。
◼ 范质临终时告诫儿子不可以请谥,不要刻墓碑,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与那些妄求身后之名的人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