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珏,字温如,河中宝鼎(今山西省万荣县)人,中唐官员,历任昭应县令、楚州刺史、汴州刺史、河南尹、司农卿等职。
薛珏出身于官宦世家,以门荫入仕,被授予懿德太子庙令。因为工作干得不错,又升任为乾陵台令。不久,又任职太子中允兼渭南尉。
薛珏的业绩考评在同级官员里出类拔萃,被评为第一名,又因为官清廉而闻名,隔了一年,被提拔升任昭应县令。薛珏清廉有能,深受百姓爱戴。当地百姓要为他立碑颂德,但是薛珏坚决辞谢。
之后,薛珏又先后担任了楚州刺史和楚州营田使的官职。营田的最高负责人是宰相,但是宰相远在京师,不能亲临营田管理,于是营田所在州的刺史便成了营田的实际管理者,每年的俸钱及其他收入加起来有百余万之巨。管理营田的官吏也有数百人之多,还有专门为营田服役的三千户农户,机构臃肿庞杂。营田获利甚丰但却缺少有效监管,极易滋生腐败。薛珏深知其弊端所在,因此到任营田使后,立即精简机构、缩减人员,只余下原先十分之一二的规模。经过这一番改革,不仅提升了营田的效益,还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但这一改革也损害了某些官员的利益,他们诬告陷害薛珏,使薛珏被迁往硖州任刺史。
唐德宗即位后,派出大批使臣前往各地考察官员。使者通过调查,向皇帝呈报,薛珏无论是在旧任还是现任,都有“清廉、肃物、去烦、政简”的政声,对薛珏的诬告得以澄清。朝廷下令褒奖薛珏,加中散大夫的荣誉官职,并赐“金紫”。不久,薛珏被任命为汴州刺史,后又改任河南尹,之后入朝为官,担任司农卿。
薛珏在地方任职时有从政简易、清正廉明的美名,在担任朝官后也表现出很强的能力,尤其是选人用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当时朝廷求贤若渴,皇帝下诏各地举荐可以担任刺史、县令的人才,全国总共推荐来百人。皇帝下旨考察一些人的才能,薛珏是考官之一。考官们以百姓疾苦以及官吏如何施政等现实问题为题,通过考核的只有十分之二。
但是,主持考察的宰相还想加试辞策。“辞策”考试偏重文学,薛珏建议取消这项考核,他说:“求贤要不拘一格,只要有爱民之心,能胜任职务就是良吏,不必以文学才能将好不容易选出的人才拒之门外。”宰相觉得薛珏所言在理,就打消了原先考辞策的想法,将通过考试的人才全部上奏朝廷并授予官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人都很称职。
薛珏最后因病去世,享年74岁。朝廷为悼念他而废朝一日,赠工部尚书的荣誉头衔。
◼ 薛珏性格刚毅,执法严明,练达政务,体察下情,选才任能,不重文学才华而重实务。
(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