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轨,字玄轨,隋朝河南洛阳人,历任齐州别驾、硖州刺史、寿州总管长史等职。
赵轨的父亲是西魏廷尉少卿赵肃,为官以“廉慎自居,不营产业”获得一致好评。赵轨深受父亲影响,好学上进,安贫守道,颇有美名。北周时期,赵轨担任卫州治中,工作务实严谨,从不谋取私利。
隋文帝登基之后,改革地方官员制度,提拔了一批德能兼优的人才,其中就有赵轨。赵轨被委派到齐州担任别驾,辅助刺史负责全州行政事务,才能出众。
赵轨的邻居种植桑树,树木茂密,很多枝条伸到他家院子里,桑葚成熟后,便有一些落在院中。赵轨派人将这些桑葚都捡起来,送还邻居,还告诫自己的孩子:“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换取好名声,而是不应不劳而获,你们当以此为戒。”
赵轨不改初心,心系百姓,勤于政事,廉洁为官。任职4年间,不置办家产,不经营产业,与父亲一样,秉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每年政绩考核都是最好的。这种良好的官风被持节使者郃阳公梁子恭上报给朝廷,隋文帝对赵轨赞许有加,赏赐他丰厚的米帛,召他入朝为官。
离开齐州时,当地百姓依依不舍,流着泪送别。因为赵轨一向清廉,百姓知道他绝对不会接受礼物,于是说:“您在此为官,勤政爱民,两袖清风,我们敬仰您的操守,不敢以酒相送。您清廉如水,我们便以水为您践行。”赵轨感动地接过水杯,一饮而尽,与百姓依依话别。
对于朋友的馈赠,赵轨也不接受。因为经常秉烛达旦地读书、处理政务,赵轨习惯点燃沉香熏屋,保持头脑清醒。他的老友听说这件事后,给他送来一斤沉香。赵轨对朋友讲起“桑葚归邻”的旧事,意思很明确:无功不受禄,任何人的东西,他都不会接受。朋友了解了赵轨的心意,敬重他的人格,将沉香带回去了。
后来,朝廷任命赵轨为原州总管司马。有一次夜行,赵轨部下的马跑进田里,踩坏了庄稼。赵轨当即下马,一直等到天明,找到庄稼的主人赔偿后才离开。当地官员听说这件事,都敬服赵轨的品行,纷纷向他学习。几年后,赵轨升任硖州刺史,他安抚团结各族人民,对百姓很有恩惠。不久,又被任命为寿州总管长史。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当地主持修建的芍陂有五门围堰,但荒废许久。赵轨到任后鼓励百姓官吏,新开三十六门围堰,五千多顷田地得以灌溉,百姓因此受益。
受清廉家风的影响,赵轨的两个儿子赵弘安和赵弘智为官后都颇有政声。赵弘安曾经舍身保护过尚未发迹的陇州刺史常达,是仁厚谦恭之人。赵弘智精通史书、“三礼”,隋朝大业年间被征召担任司隶从事,后又担任詹事府主簿,参与修撰《六代史》《艺文类聚》等,因为品行出众,转任太子舍人。赵肃、赵轨、赵弘安和赵弘智三代皆在朝为官,均以孝、廉、恭、谨著称。可见良好的家风对于廉政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传身教能帮子孙铸就高尚的个人品格。
◼ 古人形容清官,常用“清如水,明如镜。”官员在离任的时候能得到治下民众夹道欢送,“杯水奉饯”,这比任何贵重的礼物都令人感动。
(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