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字伯恭,南北朝时期北魏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先后辅佐五位帝王,历任中书博士、侍郎、建武将军、中书令等职,谥号“文”。
北朝社会动荡,政权交替频繁,官场黑暗。但是北魏官员高允却是个例外。高允大器晚成,任职50多年,历经五朝,活到98岁高龄,可谓奇迹般的存在。
高允年少丧父,少年老成,气度非凡。当朝高官崔宏见到他,十分惊异,赞叹道:“高先生德才藏于内,文采显于外,将来必成大器。”高允喜好文学,他曾背着书箱千里求学。他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其喜好《春秋公羊传》。
公元430年,太武帝拓跋焘的舅舅阳平王杜超镇守邺城,任命高允为从事中郎。此时高允已经40多岁了。杜超上表让高允和中郎吕熙等人分别前往各州,审理刑狱案件。吕熙等人都因为贪污受贿获罪,只有高允秉公执法、清廉公正得到嘉奖。杜超慕府解散后,高允回乡教授学生千余人。不久,高允与卢玄等人一起被征召,他被任命为中书博士,后升任侍郎。乐平王拓跋丕西征上邽县,高允参与谋划军事行动。平定凉州后,高允因功受封汶阳子爵位,加封建武将军。
高允忠诚尽职,只要遇到济国惠民的事情,他总会直言进谏。他建议太武帝拓跋焘废除田禁,把土地交给百姓;劝文成帝拓跋濬莫起宫室,不要劳民伤财。高允对文成帝谏言:“如今宫室已经足够完备,如果要再修建宫殿,也应当慢慢地准备。兴建土木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到时候将有数万民众无法从事耕织生产,久而久之百姓必然会挨饿受冻。”
高允的谏言时常会忤逆皇帝,但他却丝毫不改正直忠厚的秉性,文成帝为此十分礼遇敬重他,经常赏赐一些金银财帛,而他却把这些赏赐全分给亲属和故旧。
北魏初期推行“班赐”制度,官员没有俸禄,一些官吏经受不住清苦,开始以权谋私,搜刮民财,高允却让儿子们上山打柴维持生计。后来,高允被任命为中书令。司徒陆丽说:“高允虽然蒙受皇上的信任,但是家中贫苦,平时只穿布衣,妻儿无以为生。”文成帝起初不太相信,当天就到高允家中,发现他家真的只有几间草屋,家人衣着朴素,厨房也只有咸菜。文成帝叹息:“从古至今,为官有清贫到这种地步的吗?”于是赐给高允帛五百匹、粟千斛。
据史料记载,高允的老部下有100多人官至刺史,而他自己27年没升过职,一直做个郎官。但他始终兢兢业业,毫无怨言,献计出力,为国尽忠。
◼ 忠厚而不自夸,谏言不为名利。高允为官一生,一介不取,至死节操不移,忠君爱民,赢得了五位皇帝的信任和尊重。
(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