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纪委办公监察处
学校首页|首 页|组织机构|工作动态|廉政要闻|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廉政文化|警示教育|理论视野|廉政课堂|资料下载|信访举报
请输入要搜索信息的内容!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
邮编:730101
电话:0931-5252132 5252133
Email:jwjczybgs@lzufe.edu.cn

资料下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
政府工作报告
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
中共中央纪委关于认真学习宣传...
中共甘肃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
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

 

 
廉政文化
历史为何常读常新
2014-12-15 14:48 纪委办公室监察处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历代有作为的君王都懂得以史为鉴,从先人治国理政的历史中寻求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如汉高祖刘邦,原本读书不多,文化不高,“马上得天下”以后,开始重视历史学习。有一次,他同群臣谈论项羽为何败在他手里,其历史分析令人心悦诚服。又如唐太宗李世民,格外重视历史借鉴。他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至于宋英宗、宋神宗,则要求并支持司马光等人编纂《资治通鉴》,神宗还亲赐书名并作序。
   自孔子修订《春秋》,特别是司马迁的《史记》传世后,史学已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门“显学”。历代王朝从皇帝到王公大臣都把前朝的历史典籍作为必读书。如宋代以前多讲《贞观政要》,宋代以后多讲朱熹的《通鉴纲目》。明孝宗喜读《通鉴纲目》,但苦于其篇卷繁多,曾命李东阳等撮取其要,撰《历代通鉴纂要》。清太宗皇太极对历代所修正史都有涉猎,他还将历代治国理政有关记述辑录出来,翻译成满文,汇编成书以备学习。康熙帝一生“劳苦”治国,也一生“劳苦”读书,历史就是他学习的一门主课,如《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都是必读之书。记述他先辈的实录,也是每日必读。
   我们的共和国领导人同样把学习历史提高到关系事业成败的高度来认识。毛主席重视历史,尽人皆知,《资治通鉴》是他非常喜爱的史学名著,他先后读了17遍!有一次,他指着《资治通鉴》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也有古为今用的治国策,我们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样需要这些啊,芝麻开门,关键是要开窍。”毛主席还善于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成败得失教育干部。在共和国建立前夕,他以李自成进京后“打江山18年,坐江山18天”的教训教育全党,引以为戒。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0月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包含了大量治国理政经验。这些经验中的优秀成分,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治理这么大的国家,而且多次出现盛世局面,如果没有一批明君、贤相、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励精图治,尽心治理,怎么能创造如此辉煌的历史文明?所以,对我国古代的治国理政经验,应该肯定其精华部分,对这些精华部分应加以总结,并且批判继承。同时,传统的治国理政文化中也有不少糟粕,至今还在影响着社会。如果我们没有历史眼光,就难以保持理智与清醒的头脑。
   读史使人明智。人们要更好地认识今日,就得正确地了解过去。历史是人们的必修课,史学的鉴往知来、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很早就为古圣先贤所重视。今天我们之所以继续提倡读史知史,增强历史的眼光,在新形势下更有新的缘由。
   其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既要从现实情况出发,也要从历史事实出发。也就是说,既要有现实的眼光,也要有历史的眼光。其二,历史和现实虽有区别,但又紧密联系。历史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历史文化已经融入民族血液中,人们只有真正了解历史,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其三,历史对现实时时发生着影响,或是推力、或是阻力、或是活力、或是惰力,或是几者兼而有之。其四,多一点历史的眼光有利于我们正确对待各种困难、挫折或逆境,保持上进心。其五,掌握历史知识是衡量干部素质的重要依据之一。
   今天,每当我们打开中国历史这部博大精深的书,就会情不自禁地“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这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温故而知新”的道理。毛主席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承继中华民族传统的治国理政经验,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荣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浦江客)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