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之三:应倡导知耻责己之清白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是包拯以廉政明志的一首诗。包拯是中国古代清官的典型代表,此诗表达了他对清白做官的执著追求,首要的就是要知耻,即以不廉为耻;要责己,即对自己在为政廉洁上要达到近乎苛刻的地步。知耻责己,为的无非是清白二字,为的是做官的底线和起点。正如宋代蔡志学所表达的:“平生事可对人说,囊无一分关节钱。寄语江神明著眼,好分风力送归船。”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失去了清白,就很难挽回自己的名节。清代的朱经在《责己》诗中写道:“勿谓一丝微,既缁难再白”,指出的就是这个道理。而顾炎武更是在《日知录·廉耻》中讲过:“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因此,知耻,还是安身立命的保证。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曾于天竺山取得两块山石赏玩,为此,诗人也这样自责:“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在古代信奉廉耻观的官吏看来,清白二字的确价值非凡,是必须念兹在兹的操守和觉悟,应当知耻改过、自尊自新。他们总能守身如玉地砥砺品行,换得一身坦然,也赢得时时超然,从而登及“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的人格高地。
借鉴之四:应倡导忠诚爱民之清正
从道德领域而言,忠,实际上是一种责任意识,包括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等。忠诚是古代官吏必须奉行的最高政治标准。他们在恪守对一姓之天下忠诚的同时,也将忠诚的品质泛化到对民族、对事业甚至对家庭的忠诚上来。这种忠诚在“食君禄”的阶级社会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吏德”。所谓“大忠无言,可以充盈天地;大德无形,可以侵润万物”,“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种忠诚的后面包含着正气与大气,有一种心忧天下的深厚情感与公道气派。尤其是这种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的忠诚要求,还必须通过“爱民”的举措,内化在“重民生”的途径上,从而实现了他们“忠诚爱民”的统一。即所谓立君为民、政在养民、以政裕民。也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历代贤良耿忠的官吏总致力于在厚生利民、宽政惠民、济世为民上有所功绩,以实现忠诚爱民的清正追求。他们还能认识到“一钱也是里民脂”、“取则伤廉”的朴素道理。很多清官一方面能努力为民办实事,一方面还能在份内减轻对百姓的压榨和取用,呼吁最高统治者体察民众疾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社会的矛盾与对立,间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向前发展。
借鉴之五:应倡导人际交往之清雅
中国历来有重礼义,讲情义的传统。但在“吏德”的视野内,赋予政治操守的礼与义更多的应该是知是非、明善恶的外在表现与行为规范。所谓“义以与交,廉以与处”, 因此,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吏之间人际交往应看重的是志同道合、心气相通,而并非来往之勤密,礼数之浓腻。所谓人际交往的清雅,清即指清白,不欺暗室,不结私党;雅即指淡雅,礼奢宁俭,文质彬彬。如,西汉扬雄在《法言·修身》所云,“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北宋林逋《省心录》所云,“处内以睦,处外以义,检身以正,交际以诚”。《史记》所记载的申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宋史》说到的杜范:“同心为国,岂容以私而害公”, 堪为这方面要求的典范。
借鉴之六:应倡导勤政廉政之清苦
“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廉与勤,是历朝历代的为官之本,莅官之要。“不勤无以成事,不廉无以立身”,首先,廉政与勤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廉政可以立身,勤政可以安民;不廉政容易坏事,不勤政则无以成事。勤政是实现廉政的最可靠基础,廉政又是通向勤政最重要的保证。“功在勤政,威在律己”。其次,廉政突出的是操守,勤政突出的是担当。勤廉双为,才能很好地实现政绩和自身价值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勤政廉政与坚守清苦又是紧密相连的。犹如清代唐甄说的:“有为吏而廉者,出无舆,食无肉,衣无裘”。 这种清苦还来自于对物力的珍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种清苦亦来自于对节俭的推崇,如司马光所言:“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唯有守住这份清苦,勤政廉政才有了最基本的道德操守。
我国几千年来传统廉政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浸淫着历代有识之士的对廉政的追求与智慧,更宝贵的在于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廉洁社会、廉洁政治的殷切盼望,在今天看来仍闪耀着劝善励后的思想光芒。因此,批判和摒弃其糟粕,珍视和借鉴其精华,并且结合当代的实际予以挖掘和利用,是我们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所应有的科学态度与有效方法。(王庭坚)